“信访工作不是和稀泥,首先要坚守法治,还要根据每个信访群众的不同情况,以公序良俗为辅助手段,一把钥匙解一把锁,针对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更好地回应信访群众的诉求。”对于信访工作,泰兴市公安局警务督察大队民警杨正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部队到警营,从户籍民警到信访民警,从警30年,年近六旬的杨正国,立足信访岗位10年,总结出“尊法、说理、换心”信访“三宝”,以满腔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耐心细致听取群众心声,化解群众心中疙瘩,先后接待信访群众、办结疑难信访案(事)件近600起,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他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6次受到嘉奖。
“一碗水”端平 维护双方权益
2015年12月,泰兴一村民就一起已经办结的邻里纠纷,反复写信向上级公安机关反映,要求公正处理。
接到上级的信访转办件后,杨正国随即调取了档案卷宗。根据卷宗记录,事发当日,派出所民警就介入调查,并和村干部一起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通过进一步的走访调查,杨正国了解到,这位信访群众家庭遭遇变故,村民反映其平时“性格偏执,遇事爱钻牛角尖”。这次邻里纠纷调解完不久,他就反悔了,认为自己吃了亏,于是开始上访。
“这起信访事件,我们既要维护好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对民警的调解是否公平、公正作出客观判断,一碗水端平,这要求我们必须查明事实真相,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杨正国说。
随后,杨正国与司法部门联系,邀请律师、乡镇矛盾调解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与信访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以案释法,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解读,明确告知依法享有的权益和违法将要承担的责任,就其信访反映的问题逐一给予现场答复。最终这位村民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自愿履行调解协议,并对给调解民警带来的影响表示歉意。
帮扶助困 做好“信访后”工作
“在实际工作,我发现不少信访群众因信访牵扯了太多的时间、精力,不但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还让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要求我们在努力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做好后续工作,扶危济困,让他们走出困境。”
杨正国认为,要想真正把信访工作做好,不但要善于化解矛盾,还要善于做好“信访后”工作。
2018年2月,信访群众陈某因交通事故,导致头部受伤,经鉴定为二级伤残,每到阴雨天就会头痛。当时获得的交通事故赔偿不够支付后续的治疗、休养费用,家庭已经不堪重负。为解决相关费用,陈某一直坚持信访,要求肇事方追加赔偿。
杨正国接访后,耐心听取了陈某的诉求,几次到陈某家中实地探访,并带着他的治疗单据复印件,多次与街道、社保、民政部门沟通,为其争取到一笔救助金,并协调街道、社区将其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在就业培训、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陈某一家人不会因病致贫。对于这样的信访处理结果,陈某十分感动。事后,经过连续4年的随访和跟踪帮扶,陈某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一家人的生活也大为改善。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只要公安信访工作还需要我,我就一定会来,只要还能发挥一点作用,我都愿意。”对信访工作,杨正国已经有很深的感情,割舍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