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的劝阻现场
“真担心去晚了,群众就被骗了”
2021年5月18日上午11时,高新公安分局郁洲派出所民警唐和锁接到连云港市反诈中心指令:辖区居民梁女士正在接听疑似电信诈骗的电话,需要立即与当事人见面劝阻,确保不被诈骗分子迷惑转账汇款。民警立即按照诈骗预警劝阻工作流程开展工作。
“你好,我是郁洲派出所民警唐和锁,请问您是不是梁女士?”
民警首先拨打当事人电话核实情况,梁女士反映刚刚接到一个自称是连云港市人社局的人打来的电话,称其医保账号涉嫌骗保,需要缴纳保证金。梁女士称其尚未转账。
民警唐和锁通过电话察觉梁女士态度犹豫,一边通话一边赶往她的家中。 此时,梁女士正在按照骗子的要求转账操作,民警敲响了房门,立即阻止了她的转账操作,在反复确认梁女士并未被骗转账后,民警向其发放派出所印发的反诈宣传单,普及相关防范诈骗知识,并为其注册了国家反诈中心公众号。
平时,梁女士很少关注反诈的宣传,起初接到连云港市反诈中心电话的时候,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民警上门后才知道来电的是诈骗电话。最终梁女士认清了对方是诈骗分子,对民警的及时预警止付表示感谢。
这样的上门劝阻是唐和锁等基层民警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为了劝阻辖内居民被诈骗,一天最多能出警四五次。但偶尔上门劝阻也会遇到一些曲折,有时遇到紧急情况,当事人却不接电话,他们都很着急。“真担心去晚了,群众已经被骗了。”有些情况下,当事人并不理解上门民警的劝阻,或因不好意思而不配合民警了解情况。幸运的是,目前为止,他经手的上门劝阻警情还没有发生被骗转账的情况。
预警止付的背后
“每次接警、劝阻都像在打仗!”
以上这起电诈预警信息,来自连云港市反诈中心。在“预警劝阻”标牌的办公桌后,反诈中心民警不停接收、处置着各等级的诈骗预警。
“您好,我们是反诈中心的民警,请问您刚才有没有收到让您办贷款的电话……”
在反诈中心预警劝阻席位的每个民警办公桌上,都张贴着针对代办贷款、冒充公检法、冒充客服、刷单兼职、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等诈骗电话的劝阻规范用语……
每天,反诈民警根据预警平台接到的诈骗线索预警等级,劝阻抚慰组的民警需要及时研判市民所在地,通过电话、短信、上门的方式,想尽办法,在诈骗分子得手前阻止群众转账。
与骗子通话500秒以上的市民,属于高危预警对象。此时,市民被骗转账的机率很高,紧急情况下,反诈民警在电话连线的同时,会将线索转给辖区派出所,由处警民警上门寻找受骗群众。
“每次接警、每次上门劝阻都像打仗,争分夺秒用在我们这里非常形象。”连云港市反诈中心民警这样说道。
这是一场时间战
“晚一秒,被骗的风险就更大!”
“最高峰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打完都不想说话了。”反诈民警说这点累不算什么,最让人着急的是遇到紧急情况,事主却不相信,这增加了反诈工作的难度。
4月28日14时05分许,连云港市反诈中心接到一条冒充“公检法”紧急预警,当事人李先生与诈骗分子的通话时长高达1358秒。反诈中心立即协调民警上门劝阻,并不断尝试通过电话联系李先生。在骗子的诱导下,李先生多次看到反诈中心打来的劝阻电话,但是均按照骗子要求没有接听。
此时,上门劝阻民警也未能找到李先生。时间紧迫,紧急关头,反诈中心对李先生的电话号码强制取消呼叫转移,及时拨通了电话。
“我们打电话过去,就马上提醒他不要转账汇款,但却发现事主依然在与骗子保持联系。”劝阻民警回忆,与李先生通话时,听到电话那端有人说话,她就立即意识到骗子正在和李先生沟通。
“但此时的李先生已经陷入骗子的套路,他以为对方才是真的警察,之后我们又反复与李先生讲解骗子的套路,他才意识到遇到了诈骗。”
经了解,李先生接到一个冒充公安局的电话,说其手机号在北京涉嫌诈骗,让他设置呼叫转移,转接北京警方,并加入对方的视频连线,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做视频笔录。反诈中心民警引用以往的案例向事主耐心解说,终于帮助事主识破骗局,没有继续操作。同时,上门民警也找到并劝阻李先生继续操作,最终成功止损12万元的财产损失。
这样的反诈劝阻只是一个缩影,相似的劝阻工作还在不断重复。据了解,2021年以来,连云港市反诈中心共接收处理预警信息75694条,发送反诈预警短信息500万条,拨打劝阻电话10万余次,上门劝阻2500余人次,直接劝阻拦截4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