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网

省直网站
长安网群

积习难返:从矫正日常习惯做起

发布时间: 2020-04-03 文章来源: 南通中院行政庭 作者: 金保阳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在新冠战疫进入关键期,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该项决定绝非偶然。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介绍,《决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斩断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利益链条,实现野生动物“应保尽保、应禁全禁”,系“史上最严”的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决定。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种类多样而且珍稀动物繁多,在历史上就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传统和习惯,很多地区也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然而存在并不意味合理,尤其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类的食物来源充足多样,食用野生动物不再是为了继承“传统”,而更多出于猎奇、炫富和“养生”等目的,带动了一个以食客、餐馆为主要消费端的野味市场和人工饲养产业链条。虽然立法机关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规范,执法机关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举措,但一部分人仍认为食用野生动物“无所谓”,个人饮食习惯“无可指摘”。正是这样一个个“违规”行为,“潜移默化”,久而为之,从一种孤立的、外在的行动发展演化为一种系统、内在的“社会文化”,成为滥食野生动物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病毒易以野生动物为宿主,许多传染病就来源于动物,人类食用野生动物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给疫情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滥食野生动物、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搭建违章建筑等行为屡禁不止,不遵守生产操作规范、违反工作纪律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仅是因法律规范缺失、规定执行不严、规则意识不强等原因所致,一个更为重要但却被忽视的问题是,这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微不足道的小日常细节,往往就是各领域内的治理难题或者集中爆发的重要原因所在。习惯性违规的一般产生机理是,单个或者偶然出现的微小违规被忽略,进而因一个个偶发、微小的违规行为没有被正确对待、有效矫正,逐渐就会变得可以被接受,接下来该行为就会被效仿、被传播,并逐步演化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普遍接受的社会心理。由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具有了“文化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积习难返”才是法律规制可能面对的重大挑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能得到印证,无论走路、骑车还是开车,一般人都不会刻意考虑左右问题,虽然走路时没人注意先出左脚还是右脚,但一上路却自然靠右,这总是下意识的,就好像出自遗传基因。其实细想起来,不正是经长期约制从而使规则内化为本能,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罢了。 

  食用野生动物,防疫时期不戴口罩等“小事”,影响日常,腐蚀制度,也使得调整和矫正变得极具挑战。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需要摆脱“积习难返”的困境。对于法律执行者的行政机关而言,执法实践要认真对待日常习俗,也就是说法律的实施或者通过法律实现的社会治理,不仅应聚焦问题的解决、行为的结果,还应注重行为的过程,对事件发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加以剖析。应着重加强执法的实效,不论是数量还是强度,关键是执法活动要能够带来足够的“信号示范”,要有打破日常陋习的威慑力,要有一以贯之的长效性。 

  国家治理转型,社会发展现代化,无论公权力还是私权利,都要廓清自由的边界、行为的界限,认真对待“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在遵守社会规则,个体与社会良性互动之外,对个人而言,既要他律,又要自律,避免什么事都愤世嫉俗,却又“情不自禁”同流合污。不妨换个思路,多一些“较真”,多关注自我日常行为规范,做好一件件小事,遵守不立刻产生强制后果的规定。自信而不自大、勤奋而不懒惰、博学而不狭隘,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看、点滴地记,静心地成长,朝着一个个远方的目标前行。这也许正是战胜疫情并防止疫情再发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供稿:南通中院
责编:王志高
【加入收藏】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