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投稿 > 市政法单位 > 南京
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积极实践“六合模式”丰富市域社会治理内容
2020-10-28 10:05:00  来源:六合政法

  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地处六合区东南角,辖11个村居,户籍人口逾6万,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年初龙袍新城开工建设以来,全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社会治理也迎来新的挑战。面对新变化、新机遇、群众需求复杂多元的实际,党工委办事处牢牢把握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探索“一核引领、四元共治”模式,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强党建核心作用,“红色引擎”引领基层治理 

  紧扣农村基层社会特点和规律,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提升组织力、引领力和战斗力,保障基层治理方向,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大特色。出台了《龙袍街道党工委“引领+示范”书记项目实施方案》,推进“引领+示范”书记项目,即组织引领航向、标兵示范服务、能人示范创业、乡贤引领新风。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打造特色明显、行动有力、助力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弘扬“自强不息、奋进超越”的龙袍精神,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进一步助推龙袍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二、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底线思维”提升法制意识。 

  依靠法治方式推进基层治理,深入落实执法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整合“五老”、新乡贤等人民调解力量,依法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打造提升“律师进网格”“百姓大讲堂”“法治宣传长廊”、“陈茂来调解室”等普法文化阵地,让法律知识随处可见、可亲、可信;结合龙袍骨牌灯等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出灯戏演法等一系列本土法律宣教方式,极大提高了农民尊法、学法、用法的浓厚兴趣;组建乡村法律巡回宣讲队、“法润民生”微信工作群,常态化进村入户、送法上门,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三、深化德治引领作用,“春风化雨”培育文明乡风 

  坚持把德治作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积极引导群众形成崇俭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的良好道德规范。一是 “阵地建设”潜移默化。赵坝村通过打造“德治广场”,集中设置宣教示范点,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建设“反邪教基地”,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开设“百姓大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开堂论道;孙赵村建设“家风家训馆”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家风家训精神。二是 “评先树模”以点带面。广泛开展“十佳道德模范”“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群众自评自选活动。通过示范引领,促进乡风文明。 

  四、强化自治基础作用,“内生动力”推动良性发展 

  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注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自律规范,通过基层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群众自发办好“家门口的事”。一是建规立约划底线。赵坝村创新建立“村民小组自治会议制度”,自主修编完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协商、民主决策,共同处理矛盾;渔樵社区开展“耕读传家”试点,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把脉问诊寻良方,通过普遍访、重点访、反复访等方式,将村民反映集中的大操大办、不孝不敬、摆阔攀比等突出问题,强烈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进行有效治理。二是群防群治保平安。推行“平安志愿者+雪亮工程+平安大喇叭”群防群治机制。以网格为依托,全街共在册3200余名志愿者,平时由村居统一调度佩戴红袖章站岗执勤,遇紧急情况利用“雪亮工程”和大喇叭指挥,形成了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良好氛围。 

  五、创新智治支撑作用,“网格e +”助推基层治理 

  推进智慧治理,打造“网格e+”社会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实现“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形成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整合与共享。运行了互联网、一体化平台、手机终端、“大联动”平台等技术, 建立常态化信息采集模式,将人、地、事、物、组织基础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审查、录入、更新,确保信息完整、准确、鲜活。促进网格事项与综合执法、行政审批、12345等平台数据融合运用,网格基础信息自动分类沉积、网格事件处置高效闭环运行,提升网格服务管理效能。目前累计录入基础数据2.1万余条,网格巡查1.3万余次,发现上报各类事件2.3万余件。相关职能部门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互动互联,将通用性、共享性数据全部导入,实现互通互享,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了各方面的信息,避免了碎片化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较好地促进了城市社区的有效服务和管理。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