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人、一间房、一辆车……首任司法局长的全部“家当”
2024-09-29 10:05:00  来源:镇江日报

  住在市区梦溪园巷的91岁高龄老人朱少龙每天关注时事,还关心着镇江的法治工作。几十年前,他与同事先后成立市公证处、镇江市第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为全市司法行政事业和法律服务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近日,镇江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前去看望这位曾经的全国普法先进个人。 

  从抗美援朝到奉献地方 

  精神矍铄的朱少龙热情接待大家。走访组观察到,朱少龙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装修风格,墙壁已斑驳,家具朴实无华。书房书柜上满是各类书籍,书桌上放着《京江晚报》《参考消息》。朱少龙说,报纸每天必看,这是学习的一部分。 

   墙上显要位置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位军人帮另一位军人包扎。朱少龙说,画上是他和他的战友。“1950年我加入志愿军抗美援朝,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从战士到排长,立三等功一次,有一次我的一位战友腿部负伤,我就临时充当卫生员为他包扎。”朱少龙说,这位战友70岁时,他将这段珍贵的回忆画了出来,并赋“友邦战场洒热血、战友烽火献真情”的文章。这幅画展现了战友深情,也记录了抗美援朝的难忘时刻。 

  从“七人一室”到机构健全 

  1979年到1981年,朱少龙任镇江地区公安局局长,1982年任溧水县委书记,同年被任命为镇江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此后12年,他都奋战在司法行政一线。 朱少龙说,和他一起到司法局工作的还有来自公安、检察院、法院的6位同志。组织上给7人配了一间办公室、一部吉普车。“当时政法机关的办公条件很艰苦……办公缺经费、人手少、工作人员不熟悉业务,我们一一克服、边学边干。”1年后,组织上派来25名转业干部充实队伍,司法局的力量一下就大了。  

  有了人手,司法局开始分科室,设立了政工科、调解科、宣传教育科……县里的政工股、调解股等也建了起来。1985年,镇江地区司法局迎来了一批大学毕业生。这些大学生有文化、有热情、学得快,其中很多人目前还战斗在一线。 镇江区(县)公证处及律师事务所也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法律服务。局里很多人并非法学科班出身,于是局里经常组织培训。他本人带头学习,对业务烂熟于心。“我是初中毕业,为了学习业务,我看了大量法律书籍,有知识才能更好工作……” 

  朱少龙工作期间经办了很多律师、公证案件,由于工作出色,于1990年被表彰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 

  从“一堂党课”感受优良品质 

  朱少龙说,通过接触,他发现现在的司法行政人员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很广,呈现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点,这让他非常欣慰。他说,希望司法行政人员认真学习法律知识、钻研业务,按照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工作。 听到朱少龙讲述的点点滴滴,市司法局来访的工作人员感慨万分。他们说,这是一堂生动的党课。 

  市司法局政治部主任方明说,从朱少龙身上,他看到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司法局成立之初条件艰苦,能首创这么多专业性机构非常不容易,他在工作上高要求,对生活低要求,高风亮节,是我们的楷模。”刚进入市司法局工作的袁子璇说,一定要抓紧时间加强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更要在司法业务工作中精益求精,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