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经开区丁岗派出所坚持“打开一扇门 办得百样事”理念,创新工作机制,高标准打造“警通·昌和”便民服务点,“立”在警民畅通、“意”在平昌和谐,做实家门口的政务服务,提高群众看得见的幸福指数,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相关经验做法先后入选2023年第二批镇江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延伸服务触角 打造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
经开区公安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工作,经多次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社区分布、群众需求、高频事项等因素,在建成时间最早、占地面积最大、服务人口最多、人员构成最复杂的新茂社区,创新打造全市第一家“社区综窗”——“警通·昌和”便民服务点,设置服务接待窗口、矛盾纠纷调解室、“守望联盟”活动阵地、反诈宣防区等,全方位展示新茂苑警务分布一览图、政务服务办理事项一览表、政务服务发展大事记等。坚持“打开一扇门,办得百样事”服务理念,将户籍、车管、出入境等纳入“警通·昌和”便民服务点办理范围,开设政务服务窗口,落实每日坐班制,为小区及周边居民就近办理6大项24小项高频政务服务,切实将公安政务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
2023年10月17日,“警通·昌和”便民服务点在新茂社区警务室揭牌成立,小区居民孙女士抱着小泰迪犬闻讯而来,咨询犬证办理事宜,民警现场手把手教她下载“苏服办”App,找到“养犬登记”一栏,几分钟就在手机上办好了,孙女士开心地说:“我们老年人不太会操作手机,现在小区里民警就能帮我办,真是太方便了。”
践行“枫桥经验” 打造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
在做好政务服务的同时,丁岗派出所深入践行新时期“枫桥经验”,整合社区民力资源,建立信息采集、巡逻防范、矛盾调解、关爱服务四支队伍,共同开展入户调查、治安巡防、矛盾调解、关心关爱等社区警务服务工作。
将平昌新城划为350个精微网格,组建8个主防团队,着眼拓展体系覆盖面,与网格建立“信息共享、矛盾共处、警情互通”机制,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时伟平好人工作室”辐射作用,将好人理念融入调解实践,围绕“小矛盾不出村社区”目标,在“警通·昌和”便民服务点打造特色调解室,由社区民警发动社区、物业、律师、乡贤等共同参与,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调解工作,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5起,调解成功率保持100%。
2023年,新茂社区小区的百姓客厅广场广场舞、唱歌等噪音问题严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引起很多居民投诉。为推动该矛盾彻底解决,民警联合社区干部、中心户组织小区居民和广场舞组织者等召开座谈会,梳理各方诉求,宣讲噪音防治法律知识,明确限制音量和娱乐时间。同时,定期组织民警、辅警、中心户等开展巡逻,常态督促群众娱乐保持必要限度,不得影响他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新茂社区的噪音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改善,截至目前未再接到相关的投诉。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多元参与的共治平台
针对平昌新城社区“一老一小”两个群体占比较大的特点,常态化开展“上门办”服务,对需要办理身份证等业务的病患、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由民警携带设备上门提供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社区民警进班子,将社区警务工作与“党建引领 末梢疏通”工程深度融合,落实“一村一辅警”政策,带动更多社区干部、群众参与到社区警务工作中,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4月10日,平昌新城社区居民徐女士到“警通·昌和”便民服务点求助,称其近期在平昌新城买了房子,但因患有渐冻症无法前往丁岗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等事项,导致无法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等,给其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民警朱红胜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将徐女士的情况登记受理,上报到派出所综窗,与综窗民警时伟平一起上门为徐女士办理户口迁移事项,仅两天就将徐女士的户口从原籍安徽迁移至丁岗镇平昌新城落户。不仅如此,民警朱红胜和时伟平还主动上门为徐女士办理身份证更换业务,拍照、采集指纹等全部在徐女士家中完成,帮助行动不便的徐女士足不出户就完成了户口迁移和身份证更换。
自“警通·昌和”便民服务点揭牌以来,日均接待群众10余人次,累计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30余份、办理养犬登记12件、新生儿出生户口申报登记7件,通过“家门口”的公安服务节省了群众办理相关业务的时间成本与出行成本,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公安政务服务效能显著增强,辖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