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句容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许明顺带着办案律师第三次来到茅山镇城盖村唐大爷家中,他从破旧的老屋中寻来家中唯一一张长条凳,扶着唐大爷一起坐下,他老泪纵横地诉说破碎人生。
唐大爷的家在孙子意外去世时就已经碎了,几个月前他唯一的儿子中风偏瘫,三个女儿拒绝赡养,破碎的人生再次被碾压。85岁的他被逼入绝境,万般无奈下,他迈进了城盖村法律援助联络点。
这样的联络点在全市12个镇(街道、园区)的村(社)共有177个,5年来,法援中心已经织成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网,打通了困难群众法援申请渠道的“最后一米”。
当像唐大爷这样的困难群体不得以拿起法律武器来对待至亲时,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厘清法律范畴内的责任义务,再抚平法律之外的感情创伤,是许明顺经常要走到“最后一米”与当事人面对面的原因。
从事法援工作的5年来,许明顺边学边干,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蜕变。5年时间,他带领同事们办理了4619件援助案件,接受了18750人次的法律咨询,3个案件被江苏省司法厅评为年度“江苏省法律援助十大好案件”,3个案例被司法部收入中国法律服务网、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每个法援案子背后都充满悲伤、无奈和绝望,许明顺所做的就是与同事们一起,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用法律将当事人破碎的人生修补。
在许明顺的倾听与安抚下,唐大爷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不出意外,他的诉求不用对簿公堂便能妥善解决,11时20分,许明顺起身返程。
30分钟后许明顺回到了20公里外的市法援中心。法援中心办事大厅的大门中午是不关的,给上午迟到、下午早到或者事情没办好的群众留一个去处,下午窗口会提前半小时上班,尽可能地多接待些群众,多办点事。他在大厅转了一圈,等待区的椅子还都是坐得满满的,有的在交谈,有的已经歪着头打起盹来。
许明顺的家距离单位只有一公里,但来这里工作的5年里,他从没回去午休过,只要有群众在,他就必须在。办公室椅子上立着一只爱人送的“大嘴猴”,合上是靠背,打开是薄被,每天的午休、经常的夜班都用得上。
下午1时30分,办事大厅的窗口开始正常工作,在这里特殊群体利益案件都能享受到当日受理、当日审查、当日指派。指导填表、登记信息、指派律师、打印材料……工作人员的耐心细致让人心安。
在等候区,许明顺随机询问了一个,接过对方手里的凭证一看,这位柏师傅是4人班组的负责人,7万多块的工资是老板两年前就欠下的。又是农民工讨薪案件!
春节一过,农民工讨薪的案件又多了起来。4年前的那起66名农民工追索135万余元劳动报酬的法律援助案件还历历在目。当时因涉事公司濒临破产,若采取常规途径,就算赢得案件,也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许明顺同援助律师一次次跑劳动仲裁部门,查找法律法规,大量调查取证,最终提出执行转破产的方案,公司将135万余元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如数支付给66名农民工。此案件被评为2020年度“江苏省法律援助十大好案件”。
一次成功虽然有经验可循,但这些年层出不穷的欠薪案件,个个都不一样,个个都是硬骨头。回到办公室,许明顺打电话给负责这起欠薪案件的律师了解情况,商量着得抓紧约个时间坐下来,把同类型的案件一起理理。
年初句容法援中心被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的喜报传来时,许明顺只有四个字的回应:“远远不够”。嘴上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他认为需要援助的人还有很多,除了经济困难群体,妇女儿童、军人军属、见义勇为等群体的法律援助服务也是重点,所以,持续链接更多资源,服务更多群众,是他今年的一个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