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 余热生辉
2024-10-17 11:22: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书房里,那些承载着法律智慧的书籍、记录着法院工作37载故事的笔记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而书案上,更是常年摆放着《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简报》《江苏法治报》以及他自己撰写的阅读笔记,它们见证着一位扬州法院人对法律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虽已离开曾经奋斗的工作岗位多年,但那颗为司法事业奉献的心却从未停止跳动。

  范兄堂,1938年生,1960年入党。196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1961年至1998年在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曾任书记员,副庭长,庭长,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院长、党组书记。199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长期从事人民法院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建设作出了贡献”荣誉证书。2019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踏石留印,让法治理念在城乡基层落地生根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范兄堂正是怀揣着这样一颗司法初心,坚持用“铁脚板”丈量司法为民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让法治观念在扬州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961年,扬州管辖的地区比现在大很多,泰州市还未成立,现属于南京市的六合区、淮安市的金湖县在当时都属于扬州管辖,也都属于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治领域”。“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有时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下乡办案基本靠步行到各个地方开庭。”范老回忆,当年每次下乡办案都要在出发前,根据案件情况规划好步行路线,提前发传票告知每个地方的当事人开庭时间。出发时背着半人高的书包,一路走一路办案,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地方的案件办结。基本上一走就是二十多天到一个月,途中饭点时附近没有村落就吃几口干粮。

  “面对当时每年三四千件案件、全院仅有12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大家都是身兼数职、一人多用,有些同志往往既要负责立案,又要负责档案工作,还要负责接待。”范老坦言,也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在一次次走访基层办案过程中,范兄堂发现群众法治观念十分淡薄,也意识到普法的重要性,便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开展法律宣传工作,除了到村镇解读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还邀请村干部、陪审员帮忙释法说理,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法治素养。

  靠“铁脚板”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道路,范兄堂一走就是近二十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搬入了新的大楼有了正式的法庭,步行到各个地方开庭才告一段落。

  初心如磐,让司法服务在群众身边触手可及 

  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他用无言的坚守诉说着对法院事业的热爱,用忠诚担当与无私奉献守护公平正义。虽已退休,但范老从未停止对司法事业的关心,担任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离退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以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组织活动,推进协会从“有偿收费咨询”向“无偿义务服务”的职能转变。2011年,范兄堂被评为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以来,扬州市离退休法院工作者协会法律服务部先后无偿提供法律咨询4000多次、代写法律文书500多件,2500余人次受教育。同时,范老还积极组织普法活动,带头参加扬州市关工委、政法委、老干部局及法院组织的“老干部送法进学校、送法进社区”和广场法律咨询活动。此外,范老组织扬州市离退休法院工作者协会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天平法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赴社区学校辅导、参与人民调解、开展诉前调解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只有平凡岁月的点点滴滴。范老退休后主动与所居住的龙头关社区联系,常年担任居委会的义务法律顾问,并牵头联系社区离退休老同志成立了帮教组,并担任法治宣传员,定期研究解决社区矛盾纠纷,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为个体经营户提供法律服务。

  “开始的时候,我在社区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后来和社区居民们熟了之后,有的居民有需要就直接来到家里咨询法律问题,我是特别欢迎的。”范老感慨道,居民的信任,就是他坚持的最大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范老自退休以来累计化解老年人权益保障、财产纠纷、邻里矛盾等近400件次,受到了社区和广大居民的充分肯定。

  青蓝相承,让“传帮带”在法院星火绵延 

  “伴着来之不易的灯光,我和孙庭长奋笔疾书,时常写到快天亮,再睡一会儿。当时孙庭长已经五十多岁了,但工作起来精神饱满、认真严谨,他对我的要求很高,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文字功底。”范兄堂回忆,在孙庭长的带领下,他对法律工作充满热情。白天在教室、操场、田间地头办结案件,晚上就写判决书、法律文书,每次返程时想着一书包的案件都办结了,再多的卷宗也不觉得重了。

  正是在工作中有这样一段宝贵经历,范老意识到“传帮带”对青年法官快速成长的重要作用,这种“传帮带”的力量,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传承着对法律的敬畏,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范老针对法院通过公务员招录青年干警较多的队伍现状,积极向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提出实行青年法官导师制、资深法官与青年干警“一对一”结对等形式,帮助青年干警成长。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采纳了该建议,并作为青年干警培养的重要措施。第一批培养的青年法官已成为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2018年,范老在生日当天,把自己从事审判工作30余年的经验写就一篇近4000字的文章——《办好案件,牢记十二个字》,送交扬州中院政治部,给自己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文章中,范老指出,“人、地、时、物、因、过、线、矛、事、性、审、书”这十二字在司法办案过程中尤其关键,希望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分享给青年干警,供大家参考。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范老就像那坚实的老干,为新竹的茁壮成长提供着有力的支撑。他撰写的笔记,更是他对司法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对年轻一代法官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名党员,我对于党和人民的培养心怀感恩。”从书记员到庭长,再从庭长到院长,37年来,范兄堂从最初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庭审细节,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法律的庄严与公正。到作为庭长,带领团队公正高效地审理案件,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拼搏。直至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法律素养,引领着扬州法院迈向更高的台阶。

  “回顾走过的艰苦历程,我看到一代代扬法人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和平稳定和法律尊严,满怀着对法院事业的热情和憧憬,坚守职业道德和个人的行为准则,真真切切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范老寄语青年扬法人,要做一名有担当、有作为、有理想的法院人。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