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自为善,与人为善”“善移风俗,守身荣乡”“善爱众人,善待众人”……487年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弟子、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留下了著名的《淮扬乡约》,传唱在两淮三十个盐场。其所行之地成为“焕然文明之乡”,也成就了东台基层治理的精神内核。
近年来,东台市始终将法治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内容和应有之义,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不断激活“文明之乡”内生动力,坚持政治引领、自治主导、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有效促进了全市乡村治理体系的良性发展。
基层治理“党建引路法治铺路”
4月7日上午九点,位于五烈镇甘港村的“中国东台·村史馆”迎来了一批党员。
走进村史馆,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了进程,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党领导下的广大农村干群战天斗地的豪情和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扑面而来。
回顾完“老家”味道,三十多名党员齐聚一堂,讨论热烈。这次活动不但是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更是开展每月一次的党员会议。“我们每月由村党支部牵头,结合近期村民需求和治理难点,组织党员商议解决对策。”甘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怀仁为我们介绍到,在“红色”的引领下,甘港村始终突出党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把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社会肌体的“神经末梢”。“村里现在共有201名党员,还有许多回乡创业的青年,我们计划成立党员服务队和乡贤志愿服务队,吸引广大党员和能人志士参与,努力把乡村治理好,把村民服务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依法治理的不断推进,甘港村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旅融合,并同步树立德治理念,健全法治体系,让特色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新引擎,让“德法同行”成为乡风文明的风向标。
“援法议事”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早春时节,正是法治耕耘好时机。东台市临塔村“议事亭”内,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餐饮公司代表正就“全村八十岁老人免费就餐”一事商议得热火朝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临塔村村委会副主任洪美萍认真记录着大家的发言。
“为村里八十岁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是我们村孝老敬老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让老人愿意来吃,吃得满意,通过协商议事可以真正听到百姓心声。”在洪美萍看来,协商虽然是“老方法”,但却是收集民意、解决难题的重要途径,可以真正打通“干群连心桥”,解决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自从有了‘议事亭’这个协商议事平台,村里越来越多的麻烦事儿都到这里得到了圆满解决,特别是我们培育的一批‘纪法明白人’也参与其中,干群依法协商,依法办事的意识大大提高了!”临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平感慨道。
如今的临塔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处处洋溢着基层善治给村民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约”让基层治理内外兼修
“相亲相敬家庭和睦,互谅互帮邻里温馨”“红色映初心,法治护久安”……走进安丰镇红安村,一幅幅法治春联首先映入眼帘。
安丰镇作为《淮扬乡约》的重要传承地,立足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探索创树“一核心、五治理、五立足、九园荟萃”“1559”社区工作法,将“老文化”积极转化为推动乡村治理的优势和动力。
在红安村,有传统文化,更有智能科技。该村以“一小组一网格”建立网格群,村干部、网格员化身“线上小哥”“在线管家”,24小时服务“不掉线”,动态解决村民难题。全村28个视频监控,全部接入公安监控平台,重点部门视频图像采集率达100%,充分发挥预警预防作用,守护着全村的平安和谐。新老文化的碰撞,给红安村的基层治理带来了更多可能。
今年3月底,省委研究室二级巡视员朱雪华率省委研究室、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一行来东,就“法治乡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在梁垛镇临塔村,朱雪华被该村的一派和美景象所震撼,他表示,这个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的村落,无愧于最美乡村的称号。
朱雪华表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法治则是善治的前提和保障,意义非凡。东台市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以点带面、串线成面,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该市能够始终突出党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积极探索创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走好具有东台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