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工作开展以来,我县紧扣试点工作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为指引,自觉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改革创新的前沿,研究制定社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五治”融合工程5大类44个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沛县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是紧抓核心,坚持政治领航。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社会治理千头万绪,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纵横交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精简高效的组织方式实现治理各方力量的高度融合,把工作集约化、服务多元化、管理精细化落到实处。我县在社会治理三年行动之初,就牢牢抓住“政治领航”这一金钥匙,以党建为抓手,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村居“五治”融合示范点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全县设立综合网格党小组983个,网格党建实现全覆盖。全县2202名“党员中心户”成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网格员、瞭望哨、连心桥。大力推行“邻里自治”、“楼宇自治”、“村民小组自治”等“微自治”形式,全县393个村(居)全部建立村(居)民会议等议事协商载体。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调解委员会、调解室361个,选派律师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全面推行“三官一律”进网格工作机制,全县103名警官、75名法官、62名检察官、56名律师全部下沉至网格参与基层治理。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人大代表工作站、民主协商议事厅、人民调解工作室、红色信访代办点、警网融合中心”八个阵地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街道、乡镇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在党建引领下高效高质地有机整合、统筹兼顾了社会治理各项具体工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立足长治,发挥德治先导。
良好的道德建设水平是社会良性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催化剂和稳定剂。我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工作办法,广泛开展好人模范、好婆婆好儿媳、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创建活动,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好人宣传榜等群众喜爱的宣传方式,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养。紧抓家风建设切入点,以传承好家训、订立好家规、弘扬好家风为载体,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树家风”等家风建设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示范引领作用,以创建表彰活动和鼓励群众文体活动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群众认可度、参与度稳步提高,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气持续强化,全县德治成效显著提升。
三是守牢底线,强化法治保障。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我县实施“双访双包双提升”信访机制、涉法涉诉信访“带案巡查”机制等20项法治保障专项工程,统筹好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和带案下访,落实包挂责任和包案责任,充分发挥网格治理优势,以一盘棋思维汇聚网格治理合力,整合全县网格服务联防联动,守好安全底线,整合综治、城管、消防、工会等各类网格,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逐步强化网格力量配备,强化“三官一律”进网格职责定位,细化“微网格”等治理单元,清除社会治理盲点,打通理顺社会治理毛细血管,推动治理力量落到村(居)民小组、楼栋、将便利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建强社会治理末梢神经。全面压实属地责任和属事责任,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促进政法队伍和基层治理工作者队伍能力素质,政府公信力、群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全面提升。
四是依靠群众,发挥自治主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县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今年以来开展“完善人大代表联系基层群众制度”、“完善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程”等自治强基专项工程8类,丰富基层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大力开展“微自治”“邻里自治”“社区自治”,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民主协商、网格治理、风险预警、多元解纷”四项功能,在县、镇建立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以来全县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稳步下降,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试点工作创建以来,全县民事案件万人起诉率持续保持全市最低,全省县域最优。到2023年,我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计划全部达到省定规范化建设标准,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镇(街道)、村(居)以及行业性专业性、企事业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群众自治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五是科技赋能,提升智治水平。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我县持续攻坚智慧警务建设、网格化智慧赋能工程等4项智治赋能专项工程,县镇村三级运用大数据治理的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赋能也使风险预警研判地高效运转成为可能。我县县委政法委、县委国安办牵头成立风险研判专班,借力信息化技术围绕十大风险领域每月精准选题研判,截至目前,全县已预先研判、预先调处社会治安、住房建设、征地拆迁、校园安全等风险隐患80余条,累计开展月度研判和专题研判13次,为护航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执法效率和执法规范化建设上,智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县深入推进智慧警务建设,依托大数据共享平台依加强警情收集和精准研判,不断提升智能感知、预测预警、快速处置、精准服务水平、按照按照现代化要求推进警务改革,建立“盯案”“盯警”规范制度,实现警队组织形态一体化、作战模式扁平化、资源配置精准化、警队管理制度化、警力调配机动化,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现执法全量管理,形成资源高度整合、打防一体联动、实战运行高效、监督精准有力的现代警务模式,得到公安部和省市公安机关高度肯定。在网格治理工作中我县深入实施“网格+”项目,对网格管理进行科技赋能,大大提升了网格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服务群众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