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守护社会安宁的基石,更是丈量民生幸福的标尺。在法治公安建设的征程中,江阴公安确立更高站位、锚定更严标准,创新构建具有江阴特色的“1234”法治公安体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植血脉,不断健全责任体系、强化监督制约、创优为民服务,以规范执法之笔,奋力书写平安江阴的温暖答卷。
创新机制搭建稳固制度框架
近年来,江阴公安深刻把握法治建设规律,创新构建“一套机制、两支队伍、三道环节、四个阵地”(1234)工作体系,为全量警务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这套体系的“压舱石”,在于建立“一套机制”打牢法治公安建设的“制度桩”。通过“两个压实”明确责任,既压实分管法制领导、业务领导及法制员责任,也压实警种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从受立案到移送起诉的全流程责任链条。依托“日清周盘月结”案管机制,构建所站、警种、市局三级案管体系,对警情、案件、财物实现精细化、可视化闭环管理。与此同时,以“监督清单”为抓手整合监督资源,有效避免各类执法问题。
更令人瞩目的是,江阴公安将人才培养与科技赋能深度耦合:开展“如果我是当事人”换位教育、法律辩论赛及“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深度应用智慧法制“1+8”系统,自主研发的“AI智能卷宗审查助手”在全国警博会上首发;依托7×24小时运作的法律支援保障中心,打造“随长随警随战”后援团,形成10余项类案指导意见。
聚焦管控提升执法监督效能
正因有了坚实的制度根基,江阴公安得以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执法末梢。年均破获刑事案件4000起以上、公诉近3300人;先后四次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六度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这份亮眼成绩单,正是精细化执法监督结出的硕果。
实践中,江阴公安创造性构建“三道环节”监督闭环:在警情源头,情指中心建立常态复盘制度,明确高空抛物等10余类警情标准,严把“第一道关”;在侦查过程,业务警种开展全周期监督,依托合成作战平台强化未结案件攻坚,创新实施“向您通报”制度,构建新型警方公共关系,让公平正义“看得见”;在办案出口,法制大队依托侦协平台跟踪督导,严把证据关、程序关,有效避免怠于侦查、超期未处等情况。
监督效能的飞跃,更得益于“四个阵地”的协同发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现刑事案件100%入区审查,打造公检法司“侦诉审监执”一体流转的刑事速裁模式,64%的轻罪案件在此高效办结;执法监督中心运用智慧系统动态巡查,对执法办案全流程、全要素巡查监督,实现执法监督事中干预、实时纠偏;升级后的接报案中心坚持“报案必接、有案必受”,对所有警情全程记录、监测预警、可回溯管理,不断健全接报案与立案监督管理机制,牵引推动受立案制度改革见行见效;智能涉案财物管理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让15万余件涉案财物“管得好、查得清”。专业力量与数字智能的深度融合,为执法规范化装上了“双引擎”。
为民服务书写人民满意答卷
法治的力度,最终要转化为民生的温度。“几分钟就办好了,真方便!”在周庄镇山泉村公安政务便民服务点,陈先生的赞叹道出了群众的共同心声。江阴公安的法治实践,既闪耀在打击犯罪的雷霆瞬间,更浸润于服务民生的细微之处。
如今在江阴公安,法治为民已成生动实景:智慧服务大厅、“太湖e警”综合窗口、“e路通”线上事故处理构筑起“零距离”服务网;全省首个村级公安政务点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25家“经侦服务站”和专人入驻的“知识产权保护前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一站式”轻罪治理中心实现危险驾驶类案件办理提速50%;“天网”“心盾”行动为群众挽回损失上千万元;“110”与“12345”高效联动,让每件民意诉求落地有声。
有温度的安全感、有温度的执法、有温度的队伍,江阴公安用实际行动诠释法治为民的深刻内涵。执法质量考评连年位居无锡第一、全省优秀;斩获“全国建设应用成效突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等重磅荣誉;“一站式轻罪治理中心”荣膺无锡市法治建设创新项目……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群众数百面锦旗传递的认可,是一次次危急救助凝结的信任。
站在新起点,江阴公安将不断丰富“1234”法治公安体系内涵,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以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江阴现代化建设的平安法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