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市姑苏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矛调体系和多元解纷机制,并重点依托社情民意联系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截至目前,已开展了28期“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全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累计赴社区16156人次,收集问题诉求8690件,听取意见建议7711件,累计解决或答复15800余件。
汇聚合力 优化三级矛调体系
矛盾纠纷,要抓早、抓小、抓苗头。姑苏区已完成了1个区级矛调中心、8个街道矛调中心以及169个社区矛调工作站的实体化建设,同时结合地域专业市场、产业园等载体数量多,矛盾纠纷专业性强等情况,创新打造了25个行业领域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哨点,形成了“1+8+169+N”的矛调体系。在姑苏区,到矛调中心解纷争,已是越来越多群众寻求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
在姑苏区矛调中心,最大限度集聚矛盾纠纷化解相关职能部门,在各单位履职尽责的同时,互通联动,集约化将工作力量运用到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上来。在现有矛调体系的组织架构上,姑苏区还全面整合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区行政复议中心、社情民意工作办公室等15家基层对外服务窗口职能,实现13家单位常驻、6家单位轮驻,并联动衔接苏州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4家社会调解组织等多方力量在中心开展接诉服务工作。同时,结合姑苏区旅游景点众多、游客数量庞大等特点,姑苏区安排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进驻,推动实现矛调中心功能更完备、业务更齐全,解纷能力更全面,真正实现人民群众“进一扇门,解心中忧”。
此外,姑苏区还扎实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在全区1076个综合网格基础上,细分划定3991个微网格,并选优配齐3991名“海棠先锋”微网管家,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户”微信群组,已覆盖全区33.5万户居民,有效提升基层和党委政府对群众诉求的把握能力、响应速度,增速提效化解群众“急难愁盼”。
扎实推进 打造群众工作品牌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需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近年来,姑苏区全力将“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打造成群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渠道和最优路径。
吴门桥街道新城社区长期存在停车位少与居民停车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小区“僵尸车”占用停车位造成停车更难的情况,居民通过“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反映。社区了解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联合公安交警与物业等对小区“僵尸车”进行了全面摸排,并进行了处理,提高了车位利用率,明显改善了小区停车秩序和环境。正因重心前移源头防治,矛盾纠纷得到更有效化解。
姑苏区成立了区社情民意工作办公室,同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合署办公,制定了《关于建立“社情民意联系日”工作制度的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开展质效的通知》等工作制度,并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海棠先锋、社区医生、社区民警、社区调解员、社区规划师“六支队伍”,进一步实现基层治理目标明确、资源整合、路径理清,确保“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常态长效开展、高效优质运转。
针对疑难问题,姑苏区社情民意办汇总收集后,区委分管领导、政法委书记牵头每月召开区级疑难复杂问题协调会,确定责任单位和协办单位进行处办,由参加“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的领导推动处办,由区社情民意办进行督办,形成矛盾纠纷化解闭环。
“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已是姑苏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举一反三,实现个性问题共性化解,并帮助实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批民心工程加快建设见效。正因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开展2年来,持续聚焦民情民意、矛盾化解和群众感受,截至目前,已有594件群众反映的“民生小事”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姑苏区社情民意微实事项目”获评“2022苏州十大民心工程”。
同时,在密切与各级矛调中心联动之外,“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坚持“让数据多跑路”,依托数据赋能、提升工作效率。依托姑苏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惠姑苏”App,建设“社情民意”系统,打造诉求征集、反馈答复的“前置窗口”和分类汇总、线上跟踪的“后道关口”,实现群众线上预约活动、实时查看进度,以及问题事项全流程登记、跟踪、确保进度不脱节。
主动靠前 推动纠纷化解法治化
矛盾纠纷纷繁复杂,姑苏区在法治化轨道上不断探索创新,寻找解纷新思路。
日前,在白洋湾街道长青社区,因欠缴物业费,一位打算对房屋进行装修的居民到物业办理装修备案时受阻,与物业发生矛盾。为有效化解矛盾,长青社区借助共享法庭资源,邀请法官参与调解。经过调解,物业表示立即配合业主完成装修备案,业主也同意缴纳部分物业费,事情得到有效解决。通过一块屏、一根线,白洋湾街道长青社区融诉驿站将法院与群众连接,构建了一体化提供纠纷调解、在线诉服、法律宣传、巡回审判等诉非服务,司法服务下沉到了社区,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在虎丘街道,则通过打造援法议事品牌,搭建了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社区调解员参与建设的援法议事平台,推出了“百心365”特色援法议事联盟及“连心舍里话板凳”“援法议事园”等品牌,实现“小区问题居民提、解决问题居民想”。
今年4月份,姑苏区检察院深入辖区53家老字号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开展调研,发现老字号企业在知识产权申报、认定、使用、维权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对此,姑苏区检察院协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相关企业开展合规指导,要求其规范商标注册及使用行为,对于容易引起消费者产生混淆的商标必须在企业简介或者商品信息中做好标注说明。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了“蓝天护航”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查处侵犯老字号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指导姑苏区老字号协会设立商标品牌工作指导站,组织老字号申报省市重点企业保护名录,46家企业进入省市商业标识保护名录。
此外,姑苏区充分发挥政法单位职能作用和专业特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政法干警到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服务工作,全区1700余名政法干警有序深入到社区,充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专业力量,全力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助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姑苏区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矛盾纠纷基层发现、社区化解,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深化社情民意联系机制,保障活动常态化开展,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在姑苏很有福气。”姑苏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谢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