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一场僵持数月的企业纠纷在宿迁经开区法院迎来转机。原告企业因被告长期拖欠47.8万元货款提起诉讼,双方因利息计算争执不下,被告企业账户被保全后经营压力陡增。关键时刻,全国人大代表、宿迁经开区渔樵合作社理事长姚路路与宿迁经开区法院法官联手,不到两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动态逾期利息”协议,并约定违约触发全额强制执行条款。这场高效调解的背后,是宿迁经开区法院“法院+代表委员”多元解纷机制的生动实践。
“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能否各退一步?”调解现场,法官从法律角度剖析诉讼风险,姚路路代表则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出发,提出纠纷化解意见。被告企业负责人坦言:“账户冻结让资金链几乎断裂,代表委员参与调解既专业又让人安心,分期还款给了我们喘息机会。”原告代理律师也表示:“动态利息设计既保障权益,又体现对困难企业的包容。”这场双赢的调解,成为司法力量护航市场主体的缩影。
宿迁经开区法院自创新建立“法院+代表委员”机制以来,已形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格局。通过建立专业调解名册,法院将家事纠纷、商事矛盾等案件精准匹配给相关领域代表委员,构建“法官释法明理+代表凝聚共识”的协同模式。数据显示,该机制运行以来,宿迁经开区法院共委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协助办结各类案件、事项282件。其中,代表委员参与调解、督促履行化解纠纷199件,参与执行、法治宣传、调研座谈等活动24场次。全国人大代表姚路路对此深有感触:“从家庭矛盾到百万标的商事纠纷,我们与法院的每次合作都在为共建共治共享探路。”
机制创新不止于个案调解。经开区法院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六条措施》,构建全心、全员、全域、全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体系,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涉企案件办理工作指引》,强化服务大局、利益平衡、分类办理、协同司法理念。出台《服判息诉工作指引》,深化全流程诉讼指引与释明,强化一次性解纷等柔性司法举措。
如今,宿迁经开区法院的实践已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法官与代表委员的“跨界联动”,让法律有了温度,让调解有了力度,更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我们将深化‘法院+代表委员’机制内涵,推动形成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多元共治格局。”宿迁经开区法院分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程黎明表示,法院将持续关注涉企纠纷,通过“调解+信用修复”机制帮助更多企业重塑市场竞争力,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更强动能,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强有力的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