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常州市各地积极探索建设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构建联动协作机制,提供精准便捷的涉企解纷服务,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实“一站式”阵地
“今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构建‘旗舰店+加盟店’集成解纷新体系,全力把涉企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浇水施肥,助力经营主体拔节生长。”常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永忠表示。
为打造综合性“旗舰店”平台,常州市委政法委制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暨调解率、解决率“两率”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将劳动人事争议化解等工作有机嵌入“一站式”平台,推动涉企矛盾纠纷以更加便利、更加有效、更加低成本的方式化解在基层。
常州经开区法院组织法官成立12个专业团队,推行“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1名调解员”模式,“一周一团队”轮班入驻该区“一站式”平台,重点处理辖区企业劳动争议、金融纠纷等案件。今年1至5月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6.8%,万人信访率同比下降17.91%。
在建强“旗舰店”的基础上,常州各地创新推出了一批专业性、定制化“加盟店”,在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区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溧阳市创智园警务站、武进区雪堰镇青年企业家商会法律服务中心等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站11家。
新北区罗溪镇创设“1+2+3+N”矛盾纠纷化解新阵地——“1”即新能源产业特色调解室,“2”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公共法律服务室和溪星人才公寓公共法律服务室,“3”即新泉、捷佳创、星宇车灯企业劳动保障服务站点,“N”即线上N家企业微信服务群,为企业健康发展赋能添彩。
“现在我们更加懂得从法律角度理性去思考、解决问题。”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员工小张表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公共法律服务室自建成以来,开展普法宣传12场,解答法律咨询600余人次。
抓实“多元化”调处
常州树牢“调解优先”理念,统筹联动各类调解力量,绘好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同心圆”。聚焦企业劳动人事争议易发高发的实际,开展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行动,将更多争议实质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武进区湖塘镇天地佳通物流科技公司、新北区万达商圈等处创设派驻式调解室,在全市500人以上企业设立人民调解组织100余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培训,提升调解员能力水平。
新北区三井街道汉江路社区设立街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站,建立“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党员经营户”五级联调体系,对街区消费纠纷、劳动争议、恶性竞争等案件及时受理、闭环处理,今年以来成功调处街区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无论是前期指导店铺申领证照,还是帮助解决装修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社区都给予我们非常细致周到的服务和帮助。”街区中式茶饮店“良仓”的经营负责人老许说。
打造常州市劳动争议“阳光调解”服务平台,推出“4+10”劳动争议在线快调模式,即调解员在收到当事人在线调解申请后,4小时反馈受理情况,10个工作日内快速调解。平台运行以来,成功调解劳动争议1900余件,成为“不见面”化解劳动争议的高效载体。
此外,法院还协同工商联、纺织业商会等探索“商会调解+司法确认”新机制,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市场监督、商会等单位化解涉企纠纷的专业优势,诉前化解涉企纠纷412件。
夯实“系统化”治理
常州深入研究诱发各类涉企矛盾纠纷的深层次原因,加强源头治理和关口把控,实施知识产权护企远航、“法护常新”、中小电商企业“法治直通车”服务等重点项目,推出一批助企举措、健全一批务实机制、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涉企矛盾纠纷的发生。
聚焦企业法律风险高发地,创设“智慧化”企业风险感知平台,依托大数据功能,对企业的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进行智能巡查。“今年年初,我市某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企业财务电脑被不法分子恶意劫持,向企业150余名员工发送大量涉诈信息,我们运用‘智慧化’企业风险感知平台,第一时间向员工全量预警,消除了负面影响,有效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市公安局钟楼分局刑警大队教导员黄海华介绍说。
常州实化诉讼保全白名单制度。一旦市场信用好、生产经营规范的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等被纳入“白名单”的企业成为被告,将依法慎用财产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避免因保全不当加重企业经营困难。以常州经开区为例,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共为105家“白名单”重点企业提供政策帮助369次,让企业“轻装上阵”。
优化示范性判决效果。探索运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示范判决”模式,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件,先行精细化审理,形成示范性判决,法官和人民调解员根据类案生效判决结果进行调解,实现群体性矛盾纠纷“审判一件、化解一片”良好效果。针对房地产群体性矛盾纠纷,天宁区法院运用该模式妥善处理“诚远置业”系列案件,一揽子化解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83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