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
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
一个多月来,
扬州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正在向常态化过渡。
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协力,
最坚固的防线是人民战争。
一个多月来,扬州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向常态化过渡。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协力,最坚固的防线是人民战争。
城市按下“暂停键”,“天使白”“志愿红”“守护蓝”在逆行、在奔跑。穿上“盔甲”,凡人亦英雄,他们立下誓言:疫魔不退不休、疫情不破不还。
扬州,是全国的扬州、江苏的扬州,更是扬州人的扬州。我们每个人站立的地方就是扬州,你我心手相牵,就是众志成城;你我严防死守,就能熬过黑暗;你我团结拼搏,就是曙光在前。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无数的舍与得、情与义、泪与汗,
凝结成不屈的精神,
留存于文昌阁上的白云悠悠,
瘦西湖畔的芳草萋萋,
更留存于大江大河的奔涌不息。
心是红的,血是热的
7万志愿者凝聚起
战疫“红色力量”
当往日熙熙攘攘的城市,突然变得异常安静,社区、街道流动的那一抹抹“志愿红”,让人感到温暖而坚定。
疫情笼罩之下,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广大群众紧随而上、逆行向前。心是红的、血是热的,红马甲、红帽子、红袖章……7万名志愿者众志成城,犹如一个个“红色细胞”,凝聚起战疫的“红色力量”。
令似雷霆,
机关党员干部就地报到,
转化成志愿者
“到防疫一线去”,“听社区书记指挥”,“向群众报到”……市委动员令下发后,市级机关各单位纷纷成立抗疫志愿者队伍,由处级领导干部带队,党员干部迅速集结,冒着高温酷暑,奔赴封闭小区,鲜艳的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
520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教师、国企员工等,就地转化为“疫”线志愿者,向社区报到,统一服从社区调配。平时在机关是局长处长,到了封闭小区监管岗位,就是一名“楼栋长”。
四季园小区是这次疫情的“重灾区”,市纪委监委组织50名党员干部,与邗江区法院检察院、市教投集团等单位联合组成2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下沉驻守四季园,按每个楼栋两名志愿者的配备,日夜轮流值守。
机关志愿者下沉到社区,不仅是疫情信息的“排查员”,还是居家隔离群众的“服务员”、生活物资的“运输员”。
双桥街道武塘社区公安宿舍没有电梯,列为高风险区域后,市外办15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分楼栋建立服务群众微信群。防护服里,呼吸出来的热气喷到护目罩上,眼前几乎看不清。就在这“模糊世界”里,党员邓琰和同事们忙碌了5个小时,将大米一趟趟送到各家住户。
四季园秋南苑棋牌室是这次疫情的“风暴眼”,周边环境需要消杀。“我是中共预备党员,我来。”扬州公交集团二分公司16路线长挺身而出;在特战部队服役12年的“特种兵”顾立保牵头组建“四季园青年突击队”,承担起四季园小区96位老人的送餐任务。
星火成炬,
“志愿红”汇聚成“战疫有我、
扬州必胜”的坚定信心。
不要问我是谁?疫情的逆行是最好的回答;不要问我为了谁?志愿红的背影是最好的回答——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志愿者。
“扶我到没人的地方,不能在这里跌倒,不能影响采样。”8月1日下午,红桥高级中学许顺华老师出现中暑症状,倒下前,仍不忘找人接替志愿服务岗位。
“35天都坚持下来了,最后没挺住。”8月31日中午,扬州市民观察团协会副会长杨慧钰摔倒在核酸检测现场,腿上绑起了石膏,只能退出战斗,她心有不甘。在扬州市民观察团,有100多名像杨慧钰这样的志愿者成建制地在坚守在抗疫最需要的地方。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中国好人”凌万兵带领50多名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携手奋战在抗疫一线,每天步行两万步以上,脚底水泡磨成了茧;“江苏好人”李响带领20多人团队每天把快餐送给杭集高速出入口的滞留人员;“扬州好人”马建勇带领高邮红星志愿者募集58万多元的抗疫物资送到扬州。
跨越夏与秋,经历苦与难。志愿者书写了太多的感动。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想在马路对面看你一眼。”近在咫尺,但夫妻俩已18天没见面了。维扬中学教师志愿者刘业菁收到丈夫的微信,瞬间泪崩。
母亲迎来100岁生日,文峰街道的王邦钧要去社区报到。老寿星说:“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儿啊,你去吧,战胜疫情,再过生日!”
身前是疫情,身后是平安
扬州3.8万医务工作者
白衣执甲、尽锐出战
疫情之下,医院是战场、医护是战士。省卫健委副主任周明浩说,扬州首发病例在主城区,防控的难度更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扬州3.8万医务工作者与全省近5000名驰援的医务人员一起化身“白衣战士”,迅速筑起了战疫防线。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一时间全力应对疫情。” 疫情发生后,市卫健委发出号令,党员率先带头、医护人员纷纷响应。
发热门诊是“哨点”,我上!
从去年开始,扬州就进行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20多个点。疫情发生后,我市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对主城区发热门诊进行了紧急改造,进一步提升接诊能力。正是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的轮班值守,才实现了多例阳性病例的早筛早诊。
流调溯源任务急迫,我来!
扬州发现首例确诊病例后,共有900余名卫生健康、疾控工作人员和800余名公安民警按照“一刻不误、一查到底、一人不漏”的要求,专门开展流调溯源工作,形成“流调—隔离—再流调—再隔离”的工作闭环,每发现一个病例,可在4个小时左右快速形成报告。
核酸检测任务繁重,我采!
一个多月来,广大医护人员在烈日下、高温中,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防护面屏、外科手套,轮番作战、一刻不休地核酸采样,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样本送到市公共卫生中心万人核酸检测基地等检测机构,检测人员24小时连转检测。
转运阳性病例车辆,我开!
阳性病人快速转运,是医疗救治的重要环节。扬州市急救中心迅速组建了38支负压转运队,集中了救护车145辆,其中,负压救护车53辆,24小时轮班作业,用车轮跑出一条承载生命安全的“转运线”。扬州市急救中心冷海龙和焦露是负压车转运队的“夫妻档”,一个手握千斤重的生命方向盘,一个负责联系对接患者、社区、医院,成为“生命摆渡人”。
全力救治确诊患者,我战!
8月2日,苏北人民医院院长束余声率领重症医疗队进驻市三院,坐镇指挥。8月3日起,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和江都、高邮、仪征、宝应等地的市内医院先后派出专业医疗队伍支援医院救治工作。8月5日,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临时党委成立。这里,中西医结合,一人一策,精准施治。“白衣战士”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全力为生命护航。
改造收治康复医院,我干!
疫情下,无论定点收治医院、康复医院,还是备用医院都是以最快速度改造完成的。7月31日,市三院接到腾空命令后,仅用6个小时就完成了200多名病患的安全转运工作;仅两天就完成了6号楼的改造,随即启用。8月9日,市二院紧急腾空住院楼,三天内完成改造工程,306张床位用于康复病人,第二天就正式启用;8月12日,扬大附院西区医院全部腾空,随即按要求进行改造,作为定点救治备用医院随时准备启用。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看过医护的眼睛。8月29日下午,扬州市定点康复医院首个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康复出院。这位七旬老人说:“谢谢南京和扬州的医护人员对我的治疗和照顾,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8月13日,老人从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汤山院区转入扬州市定点康复医院。16天来,医护人员给予她个性化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老人动情地对护士长谭会玉说:“你就像我女儿一样。下班后回酒店,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谭会玉说:“那时,我真的很感动。”
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也预示着一座城市的新希望。8月3日,一名住在高风险区、突发急性脂肪肝的孕妈妈,被紧急送到市妇幼保健院,20多名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为她进行了急诊剖宫产手术,最终成功抢救了她和宝宝的生命。
使命是号角,初心是方向
万千勇士
汇聚起海一般的“守护蓝”
生活难免起起落落,如果能以安妥作为一个结点,那么,就一定有人拼尽全力扛起了这过程中的难。战疫中,他们是公安干警、物资转运人员、12345工作人员、心理疏导志愿者、环卫工人……
全警参战全力以赴,
构筑城门、家门坚固防线。
7月22日起,扬州公安执行高等级勤务,全警取消休假,全警参战、全力以赴抓紧抓实防控工作,实行最严管理,防外溢、防扩散、防输入,强化交通查控,全力守好市门、城门。
织密外围两道防线。7月23日,在全市高速公路收费站以及国省道设置41个疫情查验点;7月29日凌晨,连夜设立160个疫情查验点,严格控制主城区车辆和人员出城。
配合党委政府,全力做好扬州转运外市隔离人员、滞留扬州返程人员交通引导、保障工作,累计出动警车4000辆次、警力1648人次,护送转运车辆227批次、1081车次。
织密安全防护网络。公安部门依托“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全力落实社区封闭、封控措施。开发二维码健康监测自主申报系统,推广安装“门磁”报警装置,确保居家隔离人员“足不出户”。
抓牢“菜篮子”扶稳“肉案子”,
兜起生活物资保障线。
联谊蔬菜批发市场,扬州最大的菜篮子。市场负责人王军介绍说,从疫情开始,市场日蔬菜进货量在1100吨左右,蔬菜库存量足够保证市区6天的市场供应。为维护市民“菜篮子”的平稳,全市各县市区、各大商户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加入保供大军,配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保菜篮子,还要扶稳“肉案子”。省市两级发改委联动启动政府储备肉投放,从8月19日起,累计配送省级冷鲜肉406吨和市级储备冷冻肉100吨,既保障了疫情期间市场供应,也稳定了猪肉价格。
8月29日起,依照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的75号通告,从当天开始主城区农贸市场陆地续恢复经营,截至目前累计恢复营业农贸市场达39家,超市21家。市民熟悉的烟火气息,正在慢慢回归。
隔离不隔爱、隔疫不隔情,
一条条热线让心相连、情相牵。
作为群众的诉求“主入口”,疫情之下的12345“热线”,不仅仅是简单的“话务线”,更是一条“民生线”。
“请问外地上学有没有最新政策出台?”“家里有人突发疾病,请问怎么就医?”以7月31日为例,12345热线当天平均每小时受理610件。也就是说,话务员平均6秒钟就要受理一次群众诉求。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1点,是400多名12345话务员和数据分析专员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常态。为了保障市民诉求通道畅通,市政务办、电信公司分批次紧急培训10000号和政务办机关干部共400余名,接力上岗。
“您好!这是扬州心理援助热线……”扬州五台山医院、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扬州市心理卫生协会、扬州市心理危机干预基地联合开通心理援助公益服务热线0514-87207347,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25位专家24小时值守,以专业的知识,温和的态度,陪伴市民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在社区,122名心理网格志愿者服务154个社区(自然村),他们建立微信群、开通电话咨询热线,提供点对点心理咨询和辅导,化解居民内心的恐慌、焦虑、孤独、失落。一些文化艺术战线上的名师、大家、名角,以书画、诗词作品激励人们同心战疫,通过抖音直播扬剧名段,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生活的愉悦。
日产日清、全面消杀,
4000名环卫工人拉起一条“清洁线”。
自7月27日晚起,市区4000多名环卫工人全员出动,在做好道路清扫保洁、公厕保洁、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加强封闭小区、隔离点、核酸检测点及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单独收运处置管理,确保安全、规范、快捷,市区日处理垃圾量达1900吨,做到日产日清。
为了确保环境卫生安全,垃圾在清运过程中,会进行多次消杀,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接收到单独收集运输处置的生活垃圾后,第一时间进行焚烧处置。每次作业后,均对垃圾卸料平台、控制室、地磅房作业车辆等进行全面消杀。
这个夏天
我们记住了
“天使白”、 “志愿红”、“守护蓝”
但我们不会忘记每个扬州人的默默付出——
每扇窗后的坚守,都是捍卫家园的战斗!
扬州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坚忍和奉献,
汇集起如海一般深沉的抗疫力量,
点亮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