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网

省直网站
长安网群

政法回眸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江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招招实

发布时间: 2020-04-15 文章来源: 江苏政法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志高

  

  

    从居民有事“不好办”到困难解决“一条龙”,从社会组织自娱自乐到承担公共职能“华丽转身”,从志愿者“单兵战斗”到诸多团队“联合登陆”……

  近年来,江苏省认真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省市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智能应用平台建设,努力提升网格化信息化实战应用水平,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社会治理之路,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经验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领导批示肯定并予以推广。  

  党建引领

  筑牢社会治理之“魂” 

  

  2019年11月10日上午,南京市栖霞区仙林新村小区内热闹非凡,小区每家每户都派出代表,参与“千家志愿大扫除”活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常青树”,仙林新村每个单元入口,都贴着这样的标语。居民吴云发说:“回想起当初指着工作组成员鼻子骂的情形,真是过意不去。”

  时间回到2017年,当时仙林新村1000多户居民,已“占据”1056个地下室多年,开麻将档、出租住人、建小冷库……多次发生火灾,环境脏乱差。那年,街道下决心清理地下室,迎来的当然是抵触。

  考虑到吴云发的儿子没有工作,街道帮他找到了保安特勤的岗位;居民董芳是公交司机,得知她身体不好,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党的十九大代表孙金娣带队到公交公司,请单位给予关心……

  攻坚10个月,老百姓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夸赞,没有一户上访,“地下室顽疾”彻底消灭。其间,仅孙金娣一人,就跑了百余户居民家庭。

  2018年春节前夕,仙林街道召开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仙林新村家家户户党员群众大会”,2200多位居民把会场坐得满满当当。

  除了点赞,孙金娣还指出了小区民风社风存在的问题。69岁的老党员于文宝说,孙金娣每指出一个问题,就弯腰给叔叔阿姨们鞠一个躬,6个问题6条建议,她鞠了6个躬……

  “做最好自己、做最美党员、做最美家庭”的民风社风,由此逐渐融入居民的一言一行。

  坚持党建引领,街道以网格化为机制、信息化为手段、社会化为支撑、群众化为基础、法治化为保障、精细化为目标的“六化融合”社会治理创新,攻破了基层治理的一个个难点。

  32.67平方公里的仙林,有35个居民小区、23万常住人口、1243名直属党员,街道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18个。

  2018年夏天,街道在小区、商业街区、建筑工地等成立了24个由党员居民骨干担任书记的“常青树”党支部。2019年,伴随着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街道“常青树支部”继续扩容,目前已扩展到每个小区、每个街区、每个建筑工地。

  2019年7月25日,中央主题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组长于迅在仙林检查指导工作时说:“仙林(大学城)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出经验的地方。”

  仙林的做法,是江苏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各地大力推行“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把创新社会治理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行党员干部“大走访”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使党的领导覆盖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

  南京江宁等地将社会治理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直接抓谋划、抓部署,带动各有关部门落实社会治理责任。

  镇江句容、淮安清江浦等地率先将党的基层组织建在网格,把党建服务嵌入网格,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亮服务、亮成效“五亮”活动,把党的领导延伸到了社会治理最末梢。

  苏州张家港探索实施“红堡”工程,大力推进街、村、网格三级“海棠花红”阵地标准化建设,凸显了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仅让党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细,也打通了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智慧赋能

  夯实社会治理之“基”  

  2019年3月,江苏南通海门某村发生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相关人员聚集准备抬尸闹事。获悉信息后,海门市综治中心迅即启动应急预案,由公安、律师、镇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等组成的工作组迅速赶赴现场。调查事件经过、安抚家属情绪、提供法律服务、进行耐心调解……工作组当天便化解了这起隐患。

  若在以往,像这样的事等层层上报,再召集相关部门开会协商,等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往往事态已经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了。

  综治中心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是社会治理的“大脑中枢”。近年来,江苏把网格化社会治理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由省两办下发指导意见,按照网格统一规划、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的“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将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部门工作,按社区准入事项审批要求纳入网格,全省域整体推进“广覆盖、全要素、高智能、大联动”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同时创办全国首家网格学院,打造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

  全省96个县(市、区)、1284个乡镇(街道)、21686个村(社区)已全部建成规范化综治工作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发挥社会治理“平台”“枢纽”作用,实现各部门网格及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构建了“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目前,全省已规范设立全要素网格12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近30万名,90%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得到处置和化解。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构建了社区有调解委员会、网格有专职调解员、小组有调解热心人的民事调解网格,做到了纠纷不出小组、矛盾不出网格、冲突不出社区。

  与此同时,江苏充分发挥科技大省优势,毫不动摇地把智能化建设应用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亮点和最大增长点,高标准建设省、市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深入推进智慧审判、智慧检察、智慧警务、智慧法务、智慧监狱建设,积极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以“雪亮工程”为载体,建设完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共享平台,全面汇聚各类视频资源,打造了技防江苏“升级版”,全省一级110接警区“升级版”技防城建成率达38.8%,技防乡镇(街道)、技防村(社区)、技防小区建成率分别达97.6%、95%、92.9%。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断升级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了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效能,全省八类主要刑事案件、侵财案件呈现发案下降、破案上升良好态势,群众安全感从2011年的91.8%提高到目前的98.34%。 

   

  基础固本

  激活社会治理之“源”  

  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上马村栗树丁组有260亩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流转费用如何定价、如何分配,过去一直都是由生产队长柏正家说了算,“不管怎么做,背后总有人说闲话,我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成立村民理事会后,村组的事情都由理事会7名成员通过民主协商集体决策,代表村民行使权力,还有5名成员组成查账小组,所有账目集体签字后,再向村民公示。“承包收入一共14万多,每个人头能分到1102元,所有账都明明白白,村民也都服气!”从队长到“会长”,现在柏正家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六合区是国家民政部确定的村民自治试点单位,现在,该区已有783个村先后都成立了村民小组理事会。六合区村民小组自治试点工作方案,入选江苏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成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写照。如何巧用这根“针”,串起千条“线”,考量着制度设计者的智慧。江苏始终把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万村善治”工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机制,努力打造社会治理人人参与、治理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江苏着力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搭建工作平台,不断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定向签约、公益创投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着力建强平安志愿者队伍。目前,全省已设立各类群防群治组织3.6万个,发展平安志愿者380万人,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力量源泉。

  无锡滨湖、泰州泰兴、徐州贾汪等地依托“新乡贤”“社区智库”组织,把有威望、有经验、有热情的群众动员组织起来,成为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各地充分运用法治江苏建设成果,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等治本功能,打牢社会治理的法治“桩基”。

  在全国率先建立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率先出台人民调解条例、禁毒条例、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法规政策体系,为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提供法律支撑。

  各地普遍建立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有效提升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从源头上减少了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持续深化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问题,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

  实践中,各地还不断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探索出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基层执法评议、公民法治驿站等一批创新性做法,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王志高)

   
供稿:
责编:王志高
【加入收藏】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