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无锡民警火遍全网
他一记干净利落的“切别摔”
让广大网友直呼过瘾
2020年11月21日,路口执勤的刘宗锦在制止一名男子闯红灯时,遭到该男子袭击。
于是,刘宗锦上演了“教科书”式处置:后退警告,低姿戒备,一招“切别摔”,干净利落将其控制。
事后,有网友以为他是特警,前来支援交警执勤的,因而身手了得。实际上,他是无锡市公安局梁溪分局情报指挥中心的一名民警,是一名数据研判的行家里手,“切别摔”只是附加技能。这实在出乎广大网友意料,本以为他只是武功了得,没想到还是文武双全!
80后的刘宗锦,2006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2017年9月调入梁溪公安分局情指中心。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找到线索,锁定嫌疑人,帮助一线民警迅速破案,这就是刘宗锦的工作。
数据赋能 最后一刻拦截准备潜逃的嫌疑人
2020年5月19日凌晨,梁溪区通汇桥旁的草地上发现一女子倒在草丛内,女子已陷入昏迷,且颈部有明显伤痕,包内物品散落一地,初步判定为一起抢劫案。
案情就是命令,刘宗锦根据现场反馈线索进行全方位数据研判,对附近路面海量监控视频进行地毯式对比分析,确定一名黑衣男子张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刘宗锦并没有就此止步,立即围绕嫌疑人身份进行分析研判,得出了一条关键线索:“10分钟前,嫌疑人在无锡火车站购买了无锡去蚌埠的火车票,目前距离发车仅有12分钟。”
梁溪公安迅速反应,通知铁路警方协作抓捕,并指令附近警力迅速处置抓捕。最终,4名刑警在火车启动前的最后一刻踏入车厢,将准备潜逃回老家的嫌疑人张某截获。
对此,刘宗锦很有成就感:“我的工作没有与歹徒正面交锋的惊心动魄,但面对海量数据、抽丝剥茧,分析出最有价值的情报,这便是我打击犯罪、守护平安的利剑!”
“我的工作越精准,一线民警的工作量就越轻、危险性就越小。”今年以来,刘宗锦响应基层数据服务2000余次,研判分析有价值线索280余条,帮助抓获犯罪嫌疑人180余名。
数据战疫 通宵达旦寻找52名密切接触者
“必须找出该女子到锡后与其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员信息!指挥部将采取隔离措施。”今年2月初,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刘宗锦和同事接到了这条紧急指令。原来,梁溪区有一名女子乘坐大巴返锡,后被确诊为新冠患者。
“相关资料已经分发大家,排查同车人员和两天内的密切接触者,按照分工要求,确保不漏一人。”分配任务后,指挥研判大厅格外安静,钟摆的滴答声、键盘的敲击声,紧张得令人窒息。刘宗锦他们都明白,这是在与时间赛跑,晚一分钟就多一分病毒传播的可能。
连续鏖战12个小时,所有数据第一时间汇总上报。梁溪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刘宗锦和同事们的研判成果,立即对50名大巴车同乘人员和2名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观察措施,一场潜在的扩散危险被化解在指尖。熬得双眼通红的刘宗锦看了下时间,已是凌晨4点。
抗击疫情期间,作为青年骨干民警的刘宗锦,连续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奋战在数据研判工作岗位上,24小时响应一线数据服务请求,经手核实排查的数据达10万余条,至今为止“零差错、零遗漏”。
数据铸剑 让数据说话侦破尘封27年命案
1993年8月13日14时许, 福建省云霄县东厦镇白塔村发生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致一人死亡,嫌疑人吴某全在逃。
2020年国庆期间,正在值班的刘宗锦目不转睛地盯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福建警方通缉27年的吴某全黑白照片,一张是梁溪区居民吴某水身份采集照片,系统比中精准度并不高,但两人左下颚的一颗痣,引起了刘宗锦注意。刘宗锦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吴某水和吴某全还存在一些其他交集。
“会不会就是同一人?”为印证自己的推测,刘宗锦和同事前往吴某水落脚点进行实地侦查排摸,并用望远镜在远处进行仔细观察。“肯定是他,错不了,神态和几个关键特征都对得上!”经深入调查,刘宗锦初步判断吴某全化名吴某水,成功漂白身份后落脚无锡。10月13日,梁溪警方开展收网行动,成功抓获潜逃27年之久的吴某全。
值得一提的是,吴某全潜逃后就一直收看各类法治节目,被抓获当天,正在家中收看“法治在线”。即便是反侦查意识很强的他,也始终疑惑是何处漏了马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不曾想到,自己一举一动在刘宗锦的数据研判分析下原形毕露。
案件告破,逃犯归案,是对被害亡灵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家属心灵创伤最有力的抚慰。从事情报数据研判工作3年以来,刘宗锦参与侦破5起命案积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