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竹梅:乘风破浪,守护检察初心
2020-11-20 16:57: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 潘竹梅

  “有意义的人生,必须具备开始的勇气,不是被动观望,而是勇敢尝试。”对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潘竹梅而言,不断探索的人生才更有挑战性,更有价值。 

  怀着一颗赤诚的法律梦,她踏入苏州大学法学院的大门,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到省垂管的行政单位,稳定的工作、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亲戚朋友都羡慕这样“完美”的生活。但她心中却始终有个未完成的心愿,年少时的法律梦似乎越来越远,未来究竟能勾画出怎样的弧线? 

  根植的信念需要行动的浇灌,为了追逐梦想,她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而立之年考入了海州区检察院。进入检察机关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同事已经是业务能手,而她只是检察“小白”。但她就此凭着一往无前的激情和勇气开始了自己的从检之路。 

  一、排忧解难,做信访群众的贴心人 

  潘竹梅的检察生涯第一站是控申部门。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是控申工作的重中之重,潘竹梅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善于做思想工作,她在工作中信奉坚守“四家”群众工作理念,坚持让每个来访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一位故意伤害案的被害人徐大爷,在嫌疑人未被批捕时,带着家里十几口人来到了该院为民服务中心,当时恰逢十九大召开在即,扬言不妥善处理就要到北京上访。潘竹梅认真地倾听徐大爷的问题,仔细向他释法说理,因为关心徐大爷的伤情,潘竹梅主动到其家中看望。徐大爷对潘竹梅说:“闺女,谢谢你理解我,大爷相信你,相信你们检察院”。一次次认真倾听,一次次耐心解释,最终得到了被害人的认可。两人从此变成了朋友,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打电话聊聊天,而徐大爷经过为民服务中心时都要来看看潘竹梅。 

  司法救助是控申部门的另外一项职责,在给与刑事被害人经济上救助的同时,潘竹梅更注重“心”的救助,让被害人重拾生活勇气。被害人小刘因故意伤害造成一只眼睛接近失明,案件起诉到检察院时,嫌疑人没有给予任何赔偿,因家庭极端困难,几万元的医疗费用让小刘有了放弃医治的想法,潘竹梅获得这一信息后,主动启动了司法救助,为小刘申请到2万元救助金,并请来了心理咨询师,为他疏导情绪。潘竹梅经常通过QQ和小刘聊天,关心他的生活情况,直到看到小刘传来的QQ信息“检察官姐姐,谢谢您的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我的眼睛已经好多了,我会好好生活的,也祝您的生活每天都多姿多彩”,她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群众问题无小事,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既是职责,更是初心。 

  二、披荆斩棘,做公共利益的守护者 

  20157月,最高检印发《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江苏省被确定为试点省份之一。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参照,潘竹梅又一次开始勇敢尝试。从过去坐堂办案到现在田间地头跑,大街小巷遛,既要与法院协调,又要与行政机关沟通,不仅考验智慧和能力,更考验韧劲和担当。 

  20189月,海州区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位于海州区青龙山的钓鱼山垃圾处理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得知这一线索后,潘竹梅立即前往现场调查,眼前近60米高的垃圾堆体让她震惊了,也让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一系列调查核实,潘竹梅了解到钓鱼山垃圾填埋场原本的设计库容是238万方,设计使用年限15年,但该场已填埋垃圾255万方,已使用23年,超库容17万方,超过使用年限8年。看到周边群众因场边环境恶劣全都掩面疾走,她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潘竹梅将调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向检察长汇报,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唐张十分重视此案,第一时间前往连云港市城管局送达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市城管局高度重视,迅速开展整改措施。20199月,封场工程如期启动,根据改造计划,这一昔日的垃圾场即将会华丽变身为生态风景区,成为附近居民休闲之地。 

  农村空间治理始终是公益诉讼工作重点关注的领域。一日,海州区检察院派驻检察室给她发来了这样一组照片,某农场因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场等地直接向河道排放大量家禽粪便、废水等污染物。接到这一线索后,潘竹梅立即组织人员现场实地调查核实,第一时间向区住建局和生态环境局发出检察建议,并牵头召开诉前“圆桌会议”,共同磋商制订具体可行的整改方案。相关部门根据建议,投巨资建成污水整治设施,改造镇区污水管网,收集生活污水,新建公厕,极大改善了周边群众的人居环境。这只是潘竹梅带领的公益诉讼团队运用公益诉讼手段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围绕农村人居环境重点领域开展公益诉讼,让违法者为损害乡村公益买单,守护美好乡村生态环境,是检察机关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最好诠释。 

  三、乘风破浪,做智慧办案的先行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办案之余,潘竹梅总爱研究一些“新办法”,捣鼓一些“新玩意”,不断探索智能化的办案方法。公益诉讼工作繁杂,筛查有效的成案案源,单靠人工力量远远不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案源线索,潘竹梅从科技办案入手,充分利用高科技辅助办案。 

  2018年以来,潘竹梅带领公益诉讼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按照“互联网+公益诉讼”工作模式打造出具有鲜明海州特色的“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一个中心系公益诉讼信息中心,链接市场监督管理平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处理平台、市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平台、卫生健康监督管理平台、区12345热线平台等8个平台,重点收集环保、食药监、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等领域的公益诉讼线索,实现与行政执法相关单位信息的互联互通。两个平台系“公益眼”平台和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公益眼”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聘请公益诉讼观察员,发动公众参与监督,确保案源线索“随手拍,随时传”直接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保障检察机关与群众无障碍沟通。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手段,辅助检察官智能办案。平台上线8个月以来共筛查有效线索400余条,发出检察建议51份,已整改46件。这一智能化的办案工具有效打通了“信息孤岛”,为公益诉讼插上了智能化“翅膀”,打破了案源发现难、办案效率低等壁垒,有力推动了海州区公益诉讼优质高效发展。看到海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群众笑容更多了,潘竹梅觉得一切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公益诉讼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满意。 

  多年来,潘竹梅的努力工作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力打造的信访接待“三四五”工作法先后被省、市院推广,被连云港市委政法委表彰为全市政法系统“优秀工作法”;公益诉讼工作助推守护乡村美好生活的工作做法被省委办公厅编发,被《法治日报》头版宣传;公益诉讼信息化成果获评2019年度全国检察机关应用案例二十强;尚某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典型案例...... 

  芳华岁月,斗志如初,心怀火炬,点燃星火。在人生道路上,潘竹梅始终认为,敢于出发,勇往直前,不断体验追求改变的快乐,便是幸福。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