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民愿为先。今年以来,全省法院聚焦审判执行工作中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群众满意作为各项重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6月中旬,江苏高院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对该项活动进行再部署,要求围绕异地诉讼、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司法救助等领域,推出“家门口”式诉讼服务、“一站式解纷门诊部”等1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法院系统闻令而动,一个个实招硬招相继推出。
把案件办好 把实事做实
今年5月,一起因“半拉子”工程引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在苏州中院法官柳璐手里短短3个月就巧妙调解,法院调解后并没有做“甩手掌柜”,多次赶赴现场研究如何通过顺利交接,最终“一揽子”解决全部纠纷。
6月初,涟水县五岛湖公寓业主代表王某专程到涟水县法院送上锦旗和感谢信——“感谢法院心系群众,司法为民,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原来,由于开发商破产,该小区业主多年来迟迟未能拿到产权证,涟水法院介入后,通过多方联动,200余户业主的安居梦得以圆满实现。
不就案办案,不机械办案,最大限度维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既是法官的职业责任,更是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应有之意。
今年以来,江苏高院院长夏道虎对全省法院干警提出要求:“要通过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司法举措,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整改落实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全省各级法院把为民办实事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执法办案的质量和效率。省高院在全省开展“提质增效抓执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推动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泰州中院推进“助企、兴村、惠民、提效、善治”为民办实事五大行动。各地法院均开设了“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报道,以新闻发布、典型案例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法院纷纷开展办案竞赛活动,把办好案、办实事作为法院干警工作方向定位,激发干警为民创新工作活力。
沉下身子解纠纷 迈出脚步进网格
了解到有律师反映“见法官难、约法官难”,南京中院依托江苏移动“微法院”小程序,专门开发了联系法官功能。当事人只需在手机端添加、提交案件基本信息,就可浏览法官联系信息,建立单独、便捷的信息交互专用通道。
苏州市姑苏区法院着力解决“执行法官外出找人找财产忙”和“当事人反映找执行法官难”之间的矛盾,推出了执行案件“门诊式”接待工作机制,全体执行法官按照接待工作排班表,定点定时到岗接待,确保“有门可进,有章可循,有接待有回音”。
诉讼是化解矛盾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方法。全省法院干警“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沉下身子解纠纷,迈出脚步进网格,努力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分流、多元化解,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海安市法院联手市域治理指挥中心平台,对村网格员、基层调解组织等进行线上“派单”,协力打造纠纷社会化流转中枢。与金融、工商、保险、劳动仲裁、妇联等部门建立联动调解机制,根据案件纠纷性质,组建专业化调解员队伍。
南京市秦淮区法院与全区共106个社区实现全对接,创新“社区点单、法官接单”机制,精准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政策推送宣讲等各类司法服务。盐城市阜宁法院与社区签订矛盾源头治理“共建共治”协议书,搭建矛盾联动联调协作机制,开展矛盾源头治理化解,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一件件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群众心里往往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江苏各地法院干警融入网格,走进群众中间,面对面倾听群众最急、最盼诉求,尽最大努力为群众解决困扰多日甚至是多月、多年的烦心事、难心事、揪心事。
走进一个门 事务一站清
选择案由,填写调查问卷即可自动生成诉状;根据提示,提交诉讼材料就能快速自助立案;通过智能评估终端即知诉讼风险,帮助权衡利弊……在秦淮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全智能操作已成为常态。
江苏法院将立案、调解、送达、速裁等面向群众的服务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这一空间平台,打造高质量司法服务的一站式解纷“门诊部”,努力让老百姓“走进一个门,事务一站清”。
一站式建设,也让诉讼服务的“里程表”止步于“一次办”的距离。针对群众异地诉讼不便的问题,江苏法院在推出网上立案、微信立案的基础上,为那些不会、不便使用网络的群众提供跨域立案服务,实现立案诉讼“家里办”“掌上办”“异地办”,构建起“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四位一体便民立案新格局。目前全省法院已全面实现跨域立案全覆盖,常态化开展跨域立案工作,作为管辖法院可以实现5分钟以内响应到位。
如今,“解纷不出门”成为诉讼服务参与者的普惠红利。依托诉讼服务网、江苏微法院、江苏微解纷、道交一体化、江苏微保全、在线鉴定、集中送达、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平台,江苏法院案件当事人可以轻松实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