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朱明来,女,1967年5月出生,大学学历,1987年8月参加工作。1988年9月调入六合法院工作,先后在横梁法庭到民庭、六城法庭、民一庭、道交团队从事审判工作,从书记员逐步成长为一名员额法官。多次被本院及市中院评为“办案能手”“优秀法官”,2012年被省高院评为江苏省涉诉矛盾化解先进个人和优秀法官,2014年被授予“2012-2014年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和“江苏省人民满意公务员”。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
眼前的朱明来,身材极其瘦小,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貌不惊人,让人很难跟“全国优秀法官”这样高大上的荣誉对起号来。但是当她开庭时,身体习惯性地微微前倾,眼睛亮亮的,专注地盯着当事人,三言两语就抓住了案件的要害,整个人都发光了起来。
爱琢磨的“小电脑”
朱明来在六合法院办案以思路清晰、业务精湛著称,人送绰号“小电脑”。
爱琢磨的她发现很多道赔案件在调解的时候,其实双方对数字并没有多少异议,而是相互之间缺少一种信任。针对这种情况,朱明来想到可以在调解协议当中,增加被告违约的条款。同时,如果当事人没有独立财产或是给付能力差的,可以由有给付能力的亲属担任担保人。这样一变通,在她手上调解的道赔案件,几乎没有走到执行程序的。
为了解除双方的心结,朱明来通常会跟原告说,在数额上你要做一些让步,不然被告凭什么这么快给你钱呢?而如果让了步,最后还要走到执行程序,对原告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增加违约条款,就是要保证原告利益不受损。
面对一些想方设法规避法律责任的当事人,朱明来斗智斗勇尽一切可能查明事实。在一起造成三死一伤的追尾事故中,交警认定,前车主责,后车次责。前车隶属于杭州某公司,驾驶员也是该公司的。当时他们是春节之后从安徽返工回杭州。出发前,驾驶员跟公司签订了借车协议,内容是向公司借车回家过年,发生事故一切责任自负。
事故的赔偿金额超出保险一百多万,到底是公车私用还是职务行为,成为案件审理的难点。如果是公车私用,这个钱就得驾驶员个人承担,这对一个普通打工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如果是职务行为,由公司来赔付,受害人还能得到一些补偿。
长期的职业敏感让她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为了查清事实,朱明来两次到看守所会见驾驶员,希望能从他的陈述中发现跟单位有关的端倪。会见中,她了解到驾驶员的老婆和孩子也都在杭州,但她们都是自己坐高铁来回,而他车上带的四五个同事之间并不熟悉,带他们回公司是应公司的安排。随后公安的笔录也证实了这些情况。
这些不符合常理的证据,让朱明来最终认定,借车协议真实并不等于公车私用,判决由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案件只要到了朱明来手里,她总能在千头万绪的法律事实中找到突破口,并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这是与她共事过的领导同事对她的一致评价。
吃软不吃硬的“犟骨头”
“面对老百姓,我们的工作态度应该是坦诚而公正、温暖而向善的”,这是朱明来的职业坚守。
在一起离婚诉讼中,女方因不堪家庭暴力,起诉到法院。第一次开庭当天,男方家来了一辆拖拉机,带着十几个人,还没开庭就直接把女方给抢走了。
第二次起诉开庭时,男方家又来了很多人,好不容易逃回安徽娘家的女方见状连法院都没敢进,案件只能按撤诉处理。
第三次起诉案件到了朱明来手上。她提前跟女方联系,告诉她法院会做好安保工作,让她不要担心。开庭那天,朱明来提前安排法警站在路边维持秩序。女方听从她的建议,特意坐了辆上海牌照的车才“蒙混过关”。因为申请了不公开,庭审过程比较顺利。开完庭朱明来安排女方和律师先走,但没多远又被男方亲属包围了,朱明来又立马协调警车把他们安全护送走。
庭审结束后,男方还多次恐吓朱明来,要是敢判离婚,就让她吃不了兜着走。朱明来身正不怕影子斜,顶着压力依法作出了离婚判决。拿到判决时,女方非常激动:“朱法官,要是没有您为我作主,我可能至今都离不了婚,是您把我从黑暗的婚姻中解救了出来!”
扎根基层33年的“老黄牛”
城东法庭法庭兴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硬件条件差,位置偏远,上下班奔波辛苦,没人愿意来。可朱明来不在乎,她主动申请来法庭,而且在基层一线一干就是33年。2018年到2020年,即使年逾天命,她还审结案件854件,其中调解结案422,调撤率62.18%,个人办案数和调撤率始终位居全院前列。
漫长岁月从未消磨她。朱明来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此她对脚下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爱得深沉。她总说,农村人不懂法,但道理还是懂的,我们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和能接受的方式把道理说清楚。
三十三年一线审判生涯历练出的深厚内功和接地气的审判理念,也在默默滋养着一代代的六合法院人。在六合法院,朱明来被亲切的称为“朱老师”,因为无论是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还是刚刚走上审判岗位的青年法官,都得到过她的指导帮助。她通过言传身教,从庭审到调解到撰写法律文书,把自己三十多年来积累的审判经验倾囊相授,使年轻法官能切实融入审判实务中。
面对人民群众和领导同事的高度赞誉,朱明来依旧谦逊而腼腆“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法律工作者,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这就是朱明来,温柔善良,但却能用一纸判决维护公平;她看似柔弱,但却能用一身担当肩扛正义。
记者手记
用质朴和真诚反哺百姓
从业三十载,办案逾三千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投诉,无一矛盾激化。她是老百姓的知心人,也是司法阳光的传播者。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朱明来处理的都是家庭、邻里、道赔这些最平常的纠纷,却在“小”案中办出了“大”成绩,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她的秘诀究竟在哪里?
近距离的采访朱明来法官,感到她最大的特点是质朴和真诚。
这份质朴,让她始终深怀亲民、爱民、为民之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将“公正司法、尽己所能为民解忧”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让她常年坚守在法庭一线,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在无私奉献中和基层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
这份真诚,让她始终带着温度和感情去工作,耐心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为老百姓解读法律,热忱地为困境中的当事人送上法律的温暖;让她身上蕴藏着一种力量,让人信赖,无论当事人带着多大的怨气,怒气甚至是火气来,她都能用微笑和言语抚慰住当事人,用公正的司法过程和结果驱散当事人心中的阴霾。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法官的职业很神圣,但法官的工作其实也很普通,就是尽心尽责,日复一日办理好每一起案件,解决好每一起纠纷,以“心”换“心”。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一定办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但必须认识到每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关乎着当事人的利益,每一次法槌的敲击都代表着法律的公平正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司法才会有“温度”和“力度”。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只有法官贴民心,法律才能接地气,老百姓才能顺气。朱明来热爱这片养育她的土地,也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她像一朵小小的太阳花,倔强和热烈地绽放在最偏远的法庭,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