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国兴,建好法治社会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常州市天宁区委政法委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创新为民服务手段、打造温情治理品牌,让精心煮制的“三杯茶”成为助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力量。
据悉,“三杯茶”依托工一社区“民情茶座”为主阵地,以每月一表的形式制定办实事计划并及时对外公布,主要包括三个系列内容。即用法说民情“公义茶”开展好知识宣讲,用法安民心“和谐茶”落实好调解议事,用法润民生“幸福茶”提供好法律服务。
如今,在“民情茶座”,温润可口的“三杯茶”不仅见证了基层法治的力量与温度,也走好了天宁区委政法委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法说民情“公义茶”
社区工作中,向居民群众普及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重要工作之一。工一社区便充分利用家门口的“法律智库”资源,在茶座里向进驻社区的“三官一律”法律团队“预约订单”,邀请其为居民“配送”法治课程大餐。网格法官符诗就“相邻关系”多次为社区居民开展民法典知识讲座;民警朱惠强、退休法官吴永安常年不定期开展法律咨询,解决居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律师徐健积极开展在线法律宣讲,自创法律节目《喝酒这件事儿》《结婚买房那点事》成为社区“网红”,居民称这是居民喜欢听、听得懂、学得会的法治课堂。
法安民心“和谐茶”
民情茶座里,将“上访”改为“下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将每周五定为“民情茶座交流日”,不仅拉近了与居民的关系,还能利用最佳时机化解矛盾。工一社区居民徐师傅,是一名低保户,前段时间,由于身体不好,突发了一场重病,其亲属为了逃避责任将其丢弃社区,不理不顾。了解到徐师傅的困境后,驻点律师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出面,通过心贴心讲政策、面对面化隔阂,最终让两家人在养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解决了徐师傅的养老难题。
“现在我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解决,我的一块心病也算是好了,多亏了‘民情茶座’给我们提供一个说理的好地方。”对于社区给自己提供的及时帮助,徐师傅感慨万千。
法润民生“幸福茶”
在民情茶座,“三杯茶”氤氲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架起了居民与法律的相通桥梁。可以说,只要居民有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咨询等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在这里迅速得到回应。
从2009年开始就结对服务社区的律师盛丽芳,像一位亲切周到的邻家姐妹,耐心地接待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居民,倾听对方的困难与心声。“七八十岁的老人来找我,一般都是咨询遗产的问题比较多。别看遗嘱只是薄薄的一张纸,还真要律师出马把把关。”盛丽芳说,对于一些高龄、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自己会选择亲自上门,能想到前面的就提前做掉,这样老人们就不用多跑路了。“他们开心了,我这个工作做得也就也值了。”
党史学习教育期间, “三杯茶”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会议室+直播间+家门口”多空间的活动方式,坚持做居民“喜欢听、听得懂、学得会”的法律产品,努力做到法律服务有心有意、解决问题有始有终。截至目前,“三杯茶”共接待社区居民300余位,调解法律纠纷200余起,让群众真正体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成效。
“一分部署,还需九分落实。”常州市天宁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石华忠表示,走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关键还得走好“办”的最后一步,让群众之事之急之难,真正能够在最后一米得到化解和落地。下一步,天宁区委政法委将充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望,精准对焦聚力群众的需求侧,不断优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供给侧,真正的让“三杯茶”润在心口、暖在胸前。